2021年的夏天,郑州大学校园里本应回荡着暑假前的欢声笑语,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改变,7月30日,郑州市通报首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进入战时状态,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旗舰,郑州大学不仅肩负着四万余名师生的健康安全,更成为中原地区抗击疫情的重要战略支点,在Delta变异株的猛烈攻势下,郑大人用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力量,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疫长城。
疫情暴发之初,郑州大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在24小时内完成封控部署,将五校区划分为最小管理单元,实施“网格化+数字化”精准管控,师生健康打卡系统升级至每秒可处理万条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风险人群,更令人惊叹的是,郑大药学院联合校内多家实验室,在48小时内搭建起日均十万份检测能力的移动PCR实验室,为全市核酸检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郑大的应急水平,更彰显了高校在公共危机中的社会责任担当。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郑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成为前线最坚强的堡垒,当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因疫情被迫停诊,郑大一附院立即接管全市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三百余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组建“党员突击队”进驻隔离病区,传染病学科带头人余祖江教授团队首创的“三药三方案”疗法,将重症转化率控制在0.3%以下,为全国Delta株救治提供了“郑大经验”,公共卫生学院迅速组建流调支援队,师生们利用专业知识和方言优势,破解了多个传播链的溯源难题。
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四万余名学生的生活保障成为巨大挑战,郑大创新推出“云餐厅”订餐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实现错峰取餐,减少人员聚集,宿舍楼内,由辅导员、心理教师和学生党员组成的“三级关爱体系”全天候值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困难,文学院教授自发开设“隔离书房”线上读书会,化工学院教师将实验课改为虚拟仿真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这些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让特殊时期的校园依然保持着知识的温度和成长的活力。
青年学子在这场抗疫中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担当,短短三天内,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收到超过两万份申请,最终筛选出的五千名志愿者身着“郑大红”马甲,活跃在核酸检测引导、物资配送、信息登记等岗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王明宇带领团队开发的“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在封控区实现了物资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送达,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仅是知识的追求者,更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士。
经过四十多个日夜的奋战,9月中旬郑州大学终于迎来了解封时刻,这场抗疫斗争不仅守护了校园安全,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大创建的“平战结合”疫情防控模式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公共卫生学院基于此次抗疫数据构建的疫情预测模型,为后续全国高校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求是 担当”的校训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它不仅是治学的准则,更成为危难时刻的行动指南。
回顾2021年那个特殊的夏天,郑州大学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中国高校抗疫的精彩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交融,制度优势与技术创新结合,师长风范与青年担当呼应,这座屹立在中原大地上的学术殿堂,不仅传播知识、培育英才,更在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诠释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深刻内涵,郑大的抗疫实践证明:当知识的力量与责任的担当相遇,就能构筑起守护生命的最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