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疫情指挥部通告的墨迹未干,银川某社区的居民老王却捏着手机陷入茫然,屏幕上,河南宣布对邻省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政策;而银川卫健委最新发布的通告却明确“三天两检”即可正常通行,老王女儿恰从郑州返银,此刻她该遵循哪个“真理”?这道题目的答案,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团聚,更折射出中国抗疫叙事中那根深蒂固的行政割裂与治理鸿沟——统一意志下暗涌的地方性博弈,正以防疫之名撕裂着国族共同体的想象边界。
省际防疫政策的“方言化”倾向,暴露了统一国家框架内地方治理的深层断裂,河南倚仗农业大省与人口流动枢纽的双重身份,其政策天然裹挟着“严防死守”的保守底色;银川作为西部交通隘口与少数民族交汇地,则必须在经济流通与风险管控间走钢丝,当河南以邻为壑筑起行政高墙,银川却试图以柔性政策维系区域毛细血管的畅通,这并非简单的科学判断分歧,而是地方主政者在政治风险、经济成本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艰难掂量,每一项差异条款背后,都站立着地方利益的无形代言人,他们以防疫为盾牌,悄然进行着资源争夺与责任转嫁的古老游戏。
政策迷宫中最先窒息的,是公民对统一国家的信任感与归属感,当个体在省界两侧沦为政策难民,其遭遇的不仅是行程的中断,更是对“全国一盘棋”信念的瓦解,河南通告中那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的但书,与银川“依据区域风险评估”的辩解,在民众眼中不过是一场官僚踢皮球的修辞游戏,这种信任侵蚀是双向的:地方政府怀疑中央政策的实际执行力,民众则看穿地方保护主义的精致伪装,当省界成为法律效力的休止符,国族共同体的想象便在日常经验中不断被证伪——我们并非生活在无差别的政治空间,而是被无形地方围墙切割的拼图式存在。
更令人忧惧的是,政策割裂正在喂养新型地方主义的幽灵,河南可以借防疫之名行人口筛选之实,银川亦能凭借政策洼地吸引短期资源流入,这种“以邻为壑”的博弈模式,与现代国家治理所要求的统一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原则背道而驰,当各省防疫政策沦为招商引资的另类筹码,当隔离期限成为地方经济竞争的暗器,国族共同体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正在被悄然蛀空,这并非危言耸听——某些地区已出现“防疫政策套利”的灰色产业链,用事实嘲弄着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尊严。
破解困局需超越技术性修补,直指治理体系的神经中枢,首先必须在宪法层面明确“必要统一性”与“合理差异性”的边界,将防疫权限的分配从行政惯例提升为法律规范,其次要建立省际政策的第三方评估与协调机制,让疾控专家、法律学者、民众代表共同参与政策合规性审查——河南省疫情指挥部的通告是否构成变相地域歧视?银川的宽松政策是否缺乏科学背书?这些疑问不应由地方政府自问自答,最重要的是重构中央地方间的信任契约:中央政策应预留弹性空间但守住底线红线,地方创新则需在透明监督下进行,杜绝以“因地制宜”为名的治理任性。
老王女儿的困境终会以某种方式解决,但成千上万的“政策漂流者”仍在省界线上徘徊,河南与银川的政策碰撞并非孤例,而是中国超大规模治理难题的缩影,当防疫政策成为地方权力的棱镜,折射出的不仅是公共卫生应对的差异,更是统一国家内部难以弥合的结构性张力,要缝合这些裂痕,需要的不是更多红头文件,而是一场深刻的国家治理哲学重构——在承认地方合理性的同时,坚守国民权利的统一性底线,毕竟,疫情终会过去,但政策割裂留下的社会创伤,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