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福州街头没有了往日熙攘的人流,茶亭街上,几位依姆站在一米线外轻声交谈,不远处,社区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商户解释最新防疫要求,这座素有“有福之州”美誉的城市,正在经历一场疫情大考,而它的应对之策——福州疫情管控政策,既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的整体思路,也展现出地方治理的独特智慧。
福州疫情管控政策的核心特征体现在“精准化”与“动态化”两个维度,与早期“一刀切”的封控模式不同,福州采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机制,将辖区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类,实施差异化措施,在晋安区某封控小区,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出门,但生活物资有社区统一配送,医护人员上门核酸,心里踏实不少。”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大数据技术的强力支撑——闽政通APP的疫情地图实时更新风险区域,扫码通行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政策制定过程中,福州注重科学研判与快速响应,市疾控专家组成员林教授透露:“我们建立了一套疫情风险评估体系,每日对传播链、病毒载量、波及范围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机制,使福州能够在10月底疫情初现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3天内完成首轮全员核酸检测,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福州政策在刚性执行中不失人文温度,在仓山区一处管控小区,社区为独居老人建立了特殊关爱档案,志愿者每日上门探视;教育部门搭建“空中课堂”平台,确保停课不停学;商务部门组织“无接触配送”网络,保障物资供应,这些配套措施形成了疫情防控的“软支撑”,缓解了管控政策对市民生活的冲击。
从更深层次看,福州疫情管控政策反映了中国治理体系的若干特征:一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生命健康置于首位;二是“全国一盘棋”的协调机制,福州政策与国家防控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与时俱进”的调适能力,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特点及时调整策略,这些特征使政策既具有原则性,又保持灵活性。
任何政策都面临执行挑战,福州疫情管控同样遭遇了基层压力大、企业运营难、群众疲劳感等普遍性问题,台江区某街道办主任坦言:“最多时我们每天要打上千个流调电话,工作人员连续三周没休息。”为缓解这些矛盾,福州推出了一系列纾困举措,包括减税降费、就业帮扶和心理热线,试图在防控疫情与维持社会运转间寻找平衡。
比较视角下,福州政策与其他城市既有共性又具特色,相比上海的“网格化管理”和深圳的“电子围栏”,福州更强调社区基础作用,发挥“小巷总理”的自治功能;相比西部城市的严格管控,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还需兼顾外贸往来和台商需求,政策设计更具开放性,这种区域差异化实践,丰富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政策工具箱。
疫情终将过去,但福州疫情管控政策留下的治理启示值得珍视,它证明了精准防控相对于粗放管控的优越性,展现了技术赋能公共管理的潜力,也凸显了政策人性化执行的重要性,后疫情时代,这些经验可转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站在闽江畔眺望,福州城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街头扫码的身影依然可见,但人们的眼神中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疫情管控政策如同一次压力测试,既检验了城市治理的效能,也锤炼了社会的韧性,而如何在防控疫情与正常生活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仍是福州乃至所有城市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