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国,多地防疫体系面临极限压力测试,在合肥,一套被称为“暖城行动”的精准防疫体系悄然运转——没有全城静默,没有物资短缺,有的只是24小时在线的“抗疫求助平台”、科学划分的封控区域,以及对特殊人群的精细化服务管理,这套系统背后,是合肥市政府提前布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与多部门协同机制,当疫情来袭时,迅速转化为高效应急响应体系。
合肥防疫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三个维度: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基于实时疫情数据动态调整防控措施,避免“一刀切”;民生为先的服务意识——建立孕妇、独居老人、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绿色通道,保障正常医疗需求;透明沟通的治理智慧——每日疫情发布会直面热点问题,官方新媒体平台及时回应市民关切,这种既讲精度又有温度的防控模式,使合肥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运行间找到了宝贵平衡。
千里之外的石家庄正经历另一场防疫考验,作为华北重要交通枢纽,这座城市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双重压力,石家庄的防疫实践呈现出不同特点:采取分区分级精准管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流调效率,同时保障“一带一路”物流通道畅通,虽然措施与合肥有所不同,但两座城市在探索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方面,实则异曲同工。
合肥政府的防疫实践获得点赞的关键,在于其将现代治理理念转化为务实行动能力,一方面依托“城市大脑”构建智慧防疫体系,另一方面发动基层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形成人文关怀网络,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既确保了防疫效率,又守护了城市温度,为特大城市的应急管理提供了宝贵范例。
纵观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从1918年大流感到2003年SARS疫情,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极限考验,合肥与石家庄的防疫实践,共同体现了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步——从单纯强调严格管控,转向更加科学、精准、有温度的治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进化,标志着中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两座城市的实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高效的应急管理需要基于科学的精准施策、依托技术的智慧治理和以人为本的温度关怀三者有机结合,未来面对可能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保障生活品质;既有效控制疫情,又尊重个体需求。
合肥政府的“疫线答卷”之所以值得点赞,不在于它创造了完美无缺的防疫模板,而在于它展现了一座城市在重大危机面前的专业、担当与温度,而石家庄等城市的实践,同样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的抗疫智慧提供了多元视角,这些城市的探索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