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日常核酸检测中,9名保洁人员结果异常,这个看似普通的周二下午,拉开了整座城市与Delta变异毒株正面交锋的序幕,谁都不曾想到,一次常规检测将成为一场波及全国十余省份疫情的起点。
初始扩散期(7月20日-7月25日)
7月20日当晚,南京市政府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检出阳性样本,次日,禄口机场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毒源自7月10日的CA910航班——一架从俄罗斯飞抵南京的客机,机场作为国际与国内航班的中转枢纽,其特殊性质为病毒扩散埋下隐患。
随后三天,确诊病例呈指数级增长,7月22日,南京市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24小时内完成全市930万人的采样工作,医护人员在酷暑中穿着防护服工作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国,引发广泛关注。
全省响应阶段(7月26日-8月2日)
7月26日,疫情已蔓延至江苏省内多个城市,扬州、淮安等地相继出现关联病例,其中扬州情况尤为严峻,次日,江苏省宣布全面收紧出行政策,离开江苏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7月28日,南京疫情防控升级,所有小区实施封闭管理,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全线停运,同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抵达南京,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7月30日,南京首次公布病毒基因测序结果,确认病原为Delta变异毒株,这一毒株具有传播力强、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解释了为何疫情扩散如此迅速。
全国扩散与应对(8月3日-8月15日)
8月初,疫情已通过机场传播链外溢至全国十余个省份,湖南张家界、四川成都、北京等地相继出现关联病例,各地紧急追踪南京旅居史人员,展开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
8月5日,南京市纪委监委通报,免去南京市卫健委主任职务,并对禄口机场多名负责人立案审查,问责行动显示了疫情防控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8月8日,扬州确诊病例数单日新增38例,创下新高,老年人聚集的棋牌室成为扬州疫情的扩散放大器,这一现象引发对特定场所防控措施的重新审视。
疫情回落与反思(8月16日-8月19日)
8月16日,南京首次实现零新增,随后几天,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8月19日,南京部分地区开始由高风险调整为中风险,标志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回顾这30天的时间线,禄口疫情暴露了多个防控薄弱环节:机场国际国内航班混合运营的风险、保洁人员跨境作业的规范问题、疫苗接种的紧迫性以及常态化防控中的麻痹思想,Delta毒株的超强传播力挑战了既有的防控模式,促使中国调整防控策略。
这场疫情也展示了中国防控体系的特点:快速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严格的分区管控措施、全面的流调追踪系统,南京在疫情初期应对不足后,迅速调整并加强了管控力度,最终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扩散。
南京禄口疫情时间线不仅是一座城市与病毒赛跑的记录,更成为中国应对Delta变异毒株的第一次实战演练,为后续多个城市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场战役提醒人们,在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只有持续完善防控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