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酷热中夹杂着一丝紧张,禄口国际机场的例行检测中发现阳性样本,德尔塔变异毒株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千里之外的广州,五月至六月的疫情记忆尚未褪去,城市刚刚恢复往日的喧嚣,南京与广州,两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在2021年这个特殊的夏天,以不同的方式迎战新冠病毒,展现出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两种模式。
南京疫情的爆发点在国际机场——一个城市连接世界的枢纽,病毒从机场工作人员开始传播,迅速蔓延至多个省份,形成了一条跨省的传播链,这波疫情的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始料未及,而回顾广州五月的疫情,首例病例来自荔湾区的老年患者,病毒在餐厅、家庭等场所快速传播,但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内。
两座城市面对疫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广州在疫情初期就实施了分级分类防控,将高风险地区严格封控,中风险地区限制人员流动,低风险地区加强监测,这种“精准防控”模式尽可能减少了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而南京在疫情初期应对备受争议,核酸检测组织混乱,黄码转绿码机制不畅,防控措施从松到紧的转变过程显得有些迟缓。
广州的疫情防控得益于先前经验的积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广州作为南方重要口岸城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五月疫情出现后,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大规模核酸检测有序展开,物资供应保障有力,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反观南京,作为疫情防控的“优等生”,在过去一年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疫情,应对突发疫情的经验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期的响应速度。
两座城市的疫情也折射出不同的人口和社会特点,广州外来人口众多,城中村密集,这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培养了城市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南京作为江苏省会,高校林立,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城市性格——沉稳但略显迟缓。
疫情下的市民生活也呈现出不同景象,广州疫情期间,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隔离生活,用幽默化解焦虑;核酸检测现场,人们带着小板凳有序排队,形成独特的“小板凳文化”,南京疫情中,市民经历了健康码突然转黄的困扰,但也迅速调整适应,积极配合多轮核酸检测。
从广州到南京,两场疫情揭示了中国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挑战,广州模式展现的是精准防控的可能,南京经历则提醒人们病毒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防控体系的脆弱性,两座城市的经验互相补充,为中国未来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参考:既要保持防控体系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也要加强基层应急能力的建设;既要严防外来输入,也要筑牢内部防线。
疫情终将过去,但留下的思考不应忘记,南京与广州的经历告诉我们,现代城市在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时,既需要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也需要高效执行的组织能力,更需要市民的理解与配合,这种政府、专家与民众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才是战胜疫情最可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