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成为出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凭证,南京的“宁归来”码(俗称南京码)和上海的“随申码”作为两地健康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互认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频繁往返于南京和上海的人群而言,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南京码在上海能用吗?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现状、背后的技术与管理逻辑,以及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两码的背景与功能差异
南京码(宁归来码)和上海随申码都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风险评估系统,通过颜色(绿、黄、红)动态显示用户的疫情风险等级,两码在数据来源、算法标准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
- 数据来源:南京码主要依赖江苏省内的疫情数据、用户行程轨迹和自主申报信息;而随申码则整合了上海本地的健康数据、全国健康码接口及用户行为记录。
- 算法逻辑:两地码的评估标准可能不同,例如对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判定时限或隔离要求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 应用场景:南京码侧重于南京市内通行(如进入小区、商场等),随申码则覆盖上海全市的公共场所和跨省通勤。
这些差异导致两码并非天然互认,需要依靠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
跨城互认的现状:政策与技术壁垒
截至目前,南京码和上海随申码不能直接通用,用户在上海需出示随申码,在南京则需使用南京码,这种壁垒主要源于两方面:
- 政策层面:各地健康码是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初衷是服务于本地化管理,上海和南京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可能随时调整,直接互认可能带来管理漏洞,若南京突然出现疫情,上海需快速调整对南京人员的管控,而互认机制可能延迟响应。
- 技术层面:两码系统独立开发,数据接口和加密标准不统一,虽然国家层面推出了“全国健康码互通互认”机制,但实际执行仍以省际协商为主,江苏和上海虽同属长三角地区,但尚未完全实现健康码的无缝对接。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互认提供了基础,2020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推动“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过数据共享和标准协同,部分场景下(如高铁站、机场)已实现绿码通用,但日常市内通行(如进入商场、社区)仍以本地码为主。
实际场景中的变通方案
对于需要从南京前往上海的用户,目前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码的互认问题:
- 申请随申码:非上海户籍人员可通过“随申办”APP或微信小程序,填写个人信息和行程数据,自动生成随申码,只要用户无中高风险旅居史,且两地数据同步及时,即可获得绿码。
- 使用全国健康码: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中的“防疫健康信息码”整合了全国数据,在上海部分场合(如交通枢纽)可作为辅助凭证,但实际应用中,上海多数公共场所仍优先认可随申码。
- 核酸证明辅助:若用户从南京赴上海,部分地区可能要求额外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尤其是疫情波动时期,这是弥补两码差异的常见做法。
为何互认如此困难?深层次原因分析
健康码互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公共卫生治理的挑战:
- 数据安全与隐私:各地政府对健康数据的管理权限不同,直接共享可能涉及隐私泄露风险,上海可能不愿完全开放数据接口给外部系统。
- 动态防控需求:疫情形势瞬息万变,本地码能更快响应突发情况,若依赖外埠码,可能因数据延迟导致防控失效。
- 责任归属问题:一旦因互认导致疫情扩散,责任划分可能模糊,本地码系统便于明确管理主体。
从区域协同到全国统一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推进健康码全国互认已成为大势所趋,2022年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全国一码通行”,但落实仍需时间,短期来看,长三角等区域有望率先突破:
- 标准化接口:通过建立区域数据交换标准,减少技术壁垒。
- 政策协同:上海和南京可签署互认协议,设定统一的风险评估阈值。
- 公众教育:引导用户理解两码差异,避免因码色不同引发通行障碍。
南京码在上海目前不能直接使用,但通过申请随申码、全国码或配合核酸证明,用户基本可实现跨城通行,两码互认的背后,是数据、政策与技术的复杂博弈,随着区域一体化深入和全国防疫体系的完善,健康码的“边界”终将逐渐淡化,直至实现真正的“一码通天下”,在此之前,公众需耐心关注两地政策变化,灵活应对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