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天津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本市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是自2022年春季奥密克戎疫情以来,天津在超过100天的时间内首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逝者为一名89岁高龄患者,本身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起病例犹如一声警钟,在夏日的燥热中敲响,提醒我们疫情尚未远去,防控不容松懈。
死亡病例背后的数据全景
根据天津市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7月11日24时,天津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已达427例,其中确诊病例215例(轻型179例、普通型36例),无症状感染者212例,死亡病例的出现,使得本轮疫情的防控形势更显严峻。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本轮疫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特征,河西区某老年公寓、河东区某企业办公楼以及南开区某商场成为三大主要传播链,值得关注的是,90%以上的感染者均与这三起聚集性疫情相关,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此次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这是BA.5亚型的一个分支,具有比此前变异株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脆弱人群的健康防线
死亡病例的详细情况令人深思,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不仅未接种新冠疫苗,还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迅速发展为重症肺炎,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病例凸显了老年人群,特别是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疫情中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天津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在本轮疫情的所有感染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27%,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一的老年患者患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数据表明,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是完全接种疫苗者的数倍。
天津采取的强化防控措施
面对疫情反弹和死亡病例的出现,天津市政府迅速升级防控措施,7月10日起,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采样超过3000万人次,对河西区、河东区的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暂停室内娱乐场所营业,限制餐厅堂食容量。
在医疗救治方面,天津市启用了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作为定点救治医院,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目前该院区已开放500张床位,其中重症监护床位50张,针对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医院采取“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最大限度降低轻症转重率和重症死亡率。
疫苗接种工作也在加速推进,天津市已在各社区开设老年人疫苗接种专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截至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达87.3%,但仍有提升空间。
专家解读与疫情研判
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顾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死亡病例的出现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对脆弱人群的威胁依然存在,BA.5变异株的传播力更强,但国内外研究表明,现有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
顾清强调,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对于德尔塔有所减弱,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新冠病毒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谈及疫情发展趋势,顾清表示:“通过前期采取的一系列管控措施,当前疫情上升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完全控制住疫情还需要时间,未来一周将是关键期,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聚集性疫情的发展趋势。”
公众防护建议与社会责任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专家向公众提出多项建议:老年人应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市民应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前往公共场所务必佩戴口罩;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测而非自行服药。
对于社会各单位,专家建议实行弹性工作制,错峰上下班,定期对办公场所进行通风消毒,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应严格执行测温、验码措施,控制人流量,防止过度拥挤。
这起死亡病例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特别是对待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我们负有特殊的保护责任,只有通过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疫情尚未结束,防护不可松懈,天津这起百日来的首例死亡病例,应当成为我们重新审视防控策略、加强脆弱人群保护的契机,而非制造恐慌的理由,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