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浙江省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平衡方面持续探索精准化路径;而远在西南的拉萨市,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面临独特的防疫挑战,本文将从两地最新防控政策、成效及社会反响等多角度展开分析。
浙江省自疫情发生以来,始终强调“动态清零”总方针,并结合本省数字经济发达的优势,推行一系列数字化防控措施,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方面,浙江率先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尤其是在杭州、宁波等重点城市,便民采样点覆盖社区、商圈和交通枢纽,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健康码”与“行程卡”的精准赋码与快速转码机制,既确保风险人员及时管控,也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过程中,突出“以快制快”原则,一旦出现本土病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区域协查等工作迅速启动,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斩断传播链,8月下旬义乌发生疫情后,浙江在三天内完成逾百万人的核酸筛查,并通过物流保通保畅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全球小商品供应链的冲击,这一系列操作被不少媒体称为“防疫优等生”的实战演练。
浙江省注重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通过建立“闭环生产”预案和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企业不停产、项目不停工,在暑期旅游旺季,浙江没有采取一刀切“熔断”,而是推行旅游园区预约限流、酒店“场所码”全覆盖等柔性管理方式,努力实现防疫与民生之间的平衡。
视线转向拉萨——这座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城市,自8月初以来面临了一次较为严峻的疫情考验,由于西藏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且人口结构特殊(包括大量流动旅游人口及本地藏族居民),防控工作难度较大,疫情发生后,拉萨迅速进入静默管理状态,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并对进出藏通道实施严格管控。
针对高原环境特点,拉萨在方舱医院建设、患者救治方案中充分考虑到高原反应叠加新冠症状的风险,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诊疗路径,政府部门积极组织物资配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和滞留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体现出人文关怀与民族政策的紧密结合。
尽管面临挑战,拉萨疫情在近期已呈现向好态势,根据最新通报,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部分区域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值得注意的是,拉萨在防疫宣传中使用了藏汉双语甚至多种方言,确保信息传递到每一位居民,这种精细化沟通方式得到广泛好评。
从浙江到拉萨,两地的防疫实践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各地坚决执行中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也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路径,无论是浙江的数字化防控和经济维稳,还是拉萨结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精细化管控,都体现出“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方针下的实践创新。
疫情防控仍面临挑战,病毒持续变异、国内外疫情波动、群众疲劳感滋生等问题,仍需各地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应对,如何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仍是像浙江和拉萨这样的地区需要持续作答的重要命题。
可以说,浙江的快速响应与拉萨的稳步推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疫情防控多元实践的缩影,只有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才能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同时,守住经济发展的红线,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