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深秋,寒风已开始掠过街头,凌晨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时,天山区某防疫工作站的灯光依然明亮,组长李军揉了揉通红的双眼,继续核对当日的核酸检测数据,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周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办公桌角落放着还没来得及吃的降压药,像李军这样的防疫工作者,在乌鲁木齐有成千上万,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战线——乌鲁木齐防疫工作组。
乌鲁木齐防疫工作组并非一个简单的临时机构,而是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响应体系,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工作组采用“1+8+N”组织架构:“1”是指挥中心,负责总体协调;“8”是八个专项小组,涵盖核酸检测、流调追踪、物资保障、医疗救治、转运隔离、环境消杀、信息发布和社区服务;“N”则是遍布各区县的执行单元,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统一指挥,又实现了精准施策,形成了疫情防控的“乌鲁木齐模式”。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城市,防疫工作组的数据专班已经工作了数小时,他们要在早八点前完成前一日全市核酸检测数据的汇总分析,绘制出疫情风险图谱。“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快一分钟,病毒传播就少一分机会。”数据组负责人阿依古丽说,在她的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指引防疫方向的罗盘。
物资保障组的工作场景同样令人动容,组长王建国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深夜接到紧急任务,需要为新增隔离点调配500套生活物资。“那天晚上大雪纷飞,我们组的年轻人二话不说,冒着严寒赶到仓库,凌晨三点就把所有物资配送到位。”在王建国看来,防疫物资不仅是物品,更是传递城市温度的载体,“我们要让每个接受隔离的市民感受到,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社区服务组可能是与市民接触最直接的工作单元,组员帕提玛的手机24小时开机,被称为“永不掉线的热线”。“我家老人需要去医院复查”“孩子的奶粉不够了”“我的慢性病药快吃完了”……各种诉求在这里汇聚,又通过工作组的高效运转得以解决,帕提玛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待办事项,完成一个就打一个勾,“每当解决一个难题,听到电话那头的感谢,所有的疲惫都值了。”
信息发布组则承担着消除恐慌、传递信心的重任,副组长张伟告诉记者:“我们坚持用双语发布疫情信息,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确保易懂性,每条信息发布前都要核对至少三遍,因为我们知道,这关系到市民的安心和信任。”工作组还创新推出了“防疫知识微课堂”“居家健康指南”等系列产品,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普及防疫知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防疫工作组成员们付出了巨大牺牲,有的医护人员连续数月未见家人,有的基层干部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志愿者放弃休假投身一线,他们也有家庭,有父母子女,也会疲惫和担忧,但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乌鲁木齐防疫工作组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防疫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专业和坚守筑起健康长城,用细致和温暖守护城市脉搏,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些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担当与奉献,将会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在抗疫的长夜里,他们就是最亮的那束光,照亮着前行之路,温暖着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