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直播发布会的画面在屏幕上亮起时,成千上万的市民同时凝视着同一个信息源,这是2022年秋冬之交郑州疫情最严峻时期的常态场景,镜头前,发言人通报着新增病例数、风险区域调整和物资保障情况;镜头后,无数家庭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明天的出行、采购与生活安排,这场持续数月的疫情发布会,已然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观察中国城市公共危机沟通的典型样本。
信息透明是现代政府治理的核心要义,郑州疫情发布会采用“直播+实时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的层级壁垒,通过建立“郑州发布”新媒体矩阵,实现了疫情数据每小时更新、封控区域动态调整即时公示、保供网点信息实时可查,这种透明化操作有效遏制了谣言传播,数据显示,在发布会常态化后,郑州疫情相关谣言数量下降逾70%,透明不仅是将信息公之于众,更是构建了一套可验证、可追溯的信息发布体系,使公众得以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监督者。
信任的建立源于对公众关切的真诚回应,郑州疫情发布会最值得称道的创新,是设立了“市民提问-现场回应”环节,组织方提前通过社交媒体征集问题,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关切在发布会现场解答,11月27日的发布会中,针对市民反映的“买菜难”问题,发言人不仅公布了政府保供措施,更直接出示了当日生活物资库存量、配送车辆数量等具体数据,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赢得了舆论肯定,正如传播学理论所指出的,危机沟通的有效性不取决于说什么,而取决于公众相信什么,而信任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真诚沟通来积累。
郑州疫情发布会亦展现了公共沟通中的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发布会不仅通过传统电视渠道传播,更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支持弹幕互动和回看功能,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市民的信息获取习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发布会都配备手语翻译,并在次日发布文字实录,确保信息获取无障碍化,这些细节背后,体现的是城市治理中的人文温度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郑州疫情发布会也暴露出公共危机沟通中的一些共性挑战,在疫情高峰期间,部分场次发布会存在数据更新滞后、回应不够具体等问题,引发了市民批评,这些批评本身也是良性互动的组成部分,后期发布会明显增加了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改善了沟通效果,这一过程证明,公共沟通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是需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的双向互动。
郑州疫情直播发布会的实践,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沟通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真正的信息透明不仅是及时公布信息,更是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有效的危机沟通不仅是传递事实,更是构建情感连接;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当下一次公共危机来临时,我们或许会记得:那些坐在镜头前的发言人,那些守在屏幕前的市民,共同参与了一场关于信任构建的社会实践,而这场实践的意义,已经远超疫情本身,指向了更加开放、透明、互信的社会治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