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春,当新冠病毒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时,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二七塔的钟声依旧整点响起,却只能回荡在空荡的二七广场上空;郑州东站的红灯笼孤寂地摇曳,见证着建站以来最冷清的春运;中原福塔静默矗立,凝视着中州大道上稀疏的车流,在这看似停滞的表象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战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激烈进行。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郑州的疫情防控关乎中原腹地一亿人民的安危,1月21日河南确诊首例病例后,郑州迅速激活应急机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春节前的忙碌中时,郑州疾控中心已经灯火通明,1月23日武汉封城后,郑州在24小时内就在12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14个铁路车站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站,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咱们郑州真是硬核!”成为那段时间市民的口头禅,这背后是基层组织的高效运转——全市13个县(市)区、开发区迅速形成联防联控网络,4.2万名基层工作人员奔赴社区一线,金水区某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大姐回忆:“大年三十晚上,我们挨家挨户排查武汉返郑人员,一夜没合眼,初一天亮时,已经完成了辖区9870户的初步排查。”
数字化抗疫成为郑州的一大亮点,2月初,郑州率先推出居民小区健康登记系统,通过二维码实现无接触登记;2月10日上线的“郑好办”APP疫情专区,三天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在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大数据排查帮助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有序。
疫情下的郑州市井生活呈现出一幅矛盾而真实的图景,传统喧闹的合记烩面、蔡记蒸饺等老字号首次关门歇业;街头巷尾涌现出许多“无人售菜点”,写着“自取扫码,诚信付款”,友爱路50号院的张大爷说:“我那会儿每天义务给售菜点消毒,街坊邻居不但没差过钱,还多放了几个口罩让需要的人取用。”
医疗战线上的故事尤为感人,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共收治确诊患者70人,护士长李医生在采访中眼含泪光:“最难忘的是2月18日,那天我们送走了最后一位危重患者,在负压病房里,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8小时,出来时都能倒出汗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三批医疗队共187人驰援武汉。
复工复产阶段,郑州的创新举措再次令人瞩目,2月20日,首趟“返岗专列”从周口接回800余名务工人员;2月26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全面恢复,成为疫情期间唯一不间断的欧亚大陆空中桥梁,经开区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厂长说:“政府派专班驻厂指导,两天就帮我们解决了原材料运输问题,使日产口罩从5万只增加到50万只。”
回望2020,郑州在疫情大考中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全市累计确诊157例,治愈率达98.7%;3月中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8.1%;全年经济增速率先转正,GDP突破1.2万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社区志愿者、快递小哥、公交司机、超市营业员...他们用坚守编织起城市的安全网。
2020年的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郑州这座城市的底色:既有黄河奔腾般的坚韧不拔,又有嵩山屹立般的沉稳担当,当危机来临,郑州人用行动诠释了“硬核”背后的真正含义——不是冷酷无情的严防死守,而是科学精准的防控与人性化关怀的完美结合,这座经历过二七大罢工炮火、黄河洪水考验的城市,在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再次证明了中原儿女的顽强与智慧,为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的“郑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