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繁花似锦的校园里,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操着略带软糯口音的普通话,既熟悉闽南语又逐渐掌握河南方言,他们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学子,这些年轻人跨越海峡,在中原腹地开启求学历程,不仅书写着个人成长的故事,更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微观缩影。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高校,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台湾学子前来深造,从最初的个位数到如今的数百人规模,这一变化背后是两岸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化,选择郑大的台湾学生多数被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历史底蕴所吸引,“我想亲眼看看黄河,触摸商周青铜器,在甲骨文的故乡学习中文”,中文系台生陈同学这样解释她的选择。
文化适应是一场甜蜜的挑战,台湾学子最初面临的是气候与饮食的冲击——从海洋性气候到大陆性气候的转变,从清淡甜口到浓郁面食的味蕾革命,郑大专门设立的台生联谊会成为温暖港湾,通过“南北口味美食节”、“方言互教会”等活动,加速着文化融合的过程,法学院台生林同学笑着说:“我现在不仅能吃辣,还会做烩面了,回到台湾反而想念这里的胡辣汤。”
学术碰撞激荡思维火花,台湾学生带来的差异化视角常常让课堂讨论更加多元,在历史学课程中,两岸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不同,反而促进了更全面的认识,郑大教授们积极引导这种交流,创建了“两岸青年学术论坛”,让差异成为互补的资源而非对立的根源。
身份认同是台生群体的核心议题,这些年轻人身处大陆,与本地学生深度互动后,对“中国人”身份产生了更立体的认知,参与郑大“中原文化探索营”后,台生黄同学感慨:“在二里头遗址,看着四千年前的华夏文明遗迹,我突然理解了我们文化血脉的相通性。”这种在地化的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情感联结在日常中悄然生长,台生与大陆学生组成的实验室团队共同攻克项目,在篮球场上并肩作战,在图书馆挑灯夜读,这些共享的青春记忆消弭了隔阂,创造了真正的情感共同体,疫情期间,台生和陆生互相支援防疫物资的故事,成为校园佳话。
职业发展是现实考量,越来越多台生选择留在大陆发展,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强大吸引力,郑大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台生开设专项服务,帮助理解大陆就业市场,仅2022年就有逾三成应届台生签约大陆企业。
这些台生成为两岸交流的天然使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向台湾亲友展示真实的大陆生活,破除刻板印象;又向大陆同学介绍台湾风土人情,增进相互理解,寒暑假返回台湾时,他们成为行走的文化桥梁,用亲身经历讲述大陆故事。
郑州大学台湾学生的群体轨迹,映照出两岸关系的新常态,当年轻一代能够超越政治纷扰,在学术追求和人生成长中自然交融,文化的共同血脉便重新连通,这些学子或许未曾意识到,他们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普通日子,正在书写着两岸关系最动人的微观史。
在郑大的校园里,台湾学子不再是被特殊标签化的“他者”,而是校园共同体中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证明:尽管海峡相隔,但文化认同和人文交流能够跨越任何地理与心理的距离,当台湾学子在黄河边朗诵《诗经》,在中原大地追寻中华文明之根,两岸的文化纽带正在新一代人身上得到延续和强化——这或许是最有希望的两岸对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