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香港国际机场,海关督察陈志强戴着双层口罩,在红外热像仪的屏幕上仔细审视着每一位入境旅客的体温数据,这是他疫情三年来工作的常态——作为香港海关的一员,他站在抗疫的最前线,肩负着守护这座城市700万居民健康安全的重任,香港海关,这个平日主要负责缉私、征税的执法部门,在疫情中悄然转型,成为公共卫生防线上的关键一环。
疫情暴发初期,香港海关迅速调整职能定位,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20至2022年间,海关人员累计额外投入超过120万工时用于疫情防控,他们在各口岸建立起三道防线:体温筛查、健康申报核查和疫苗证明查验,最繁忙的陆路口岸——深圳湾口岸,海关人员每天要处理上万份健康申报表,用放大镜仔细核对每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日期和结果,不放过任何可疑病例。
海关抗疫远不止于简单的文件核查,2021年,香港海关引入智能检疫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旅客行程轨迹,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海关关员李婉婷分享了一个案例:通过系统提示,她们发现一名旅客在申报时隐瞒了曾到访高风险地区的事实,及时阻止了可能的病毒传播链,这种科技与人力的结合,使香港在疫情初期成功阻挡了多波感染潮。
物资通关保障是海关的另一重要使命,疫情期间,香港海关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抗疫物资快速清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间,经香港海关快速通道通关的口罩超过15亿个,防护服逾3800万套,检测试剂盒逾2.5亿份,关员们常常连续工作16小时,就为了一批急需的呼吸机能及时送达医院。“看到物资顺利送达,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工作了28年的老关员张志明如是说。
海关人员自身也面临着巨大风险,截至2022年底,超过200名海关人员因工作接触确诊患者而被隔离,但令人敬佩的是,没有一例因工作场所防护不到位而导致的感染,这得益于海关部门制定的严格防护 protocols——每四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每次接触可疑病例后全面消毒,定期进行核酸检测,这些措施既保护了关员,也切断了病毒通过口岸工作人员传播的途径。
随着疫情进入新阶段,香港海关的角色再次演变,他们现在既要维持必要的检疫措施,又要助力社会复常,海关关长何珮珊表示:“我们在精准防控上下功夫,既要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也要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复苏创造条件。”2023年初,海关推出了“快捷通关”计划,对低风险地区旅客简化查验流程,使入境等待时间减少了70%。
香港海关的抗疫故事,是这座城市韧性精神的缩影,他们不是医护人员,却同样站在抗疫最前沿;他们不诊治病人,却阻止了病毒传播;他们不生产疫苗,却保障了抗疫物资畅通无阻,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海关人员用专业和坚守,编织起一道看不见但坚实可靠的防护网,守护着东方之珠的健康与活力。
疫情终将过去,但香港海关在这场危机中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宝贵财富,他们证明了一个现代海关部门的适应能力与多重使命——不仅是边境的守护者,更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屏障,这道隐形防线,将继续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