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京,本是炎夏中繁华喧嚣的都市,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禄口国际机场的疫情传播链迅速扩散,引发多个省份的关联病例,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将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疫苗接种这一关键问题上,很多人不禁发问:在南京疫情中,我们打的疫苗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又接种了哪些疫苗?本文将从南京疫情的背景出发,结合数据和专家观点,探讨疫苗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与挑战。
南京疫情背景与疫苗接种情况
南京本轮疫情始于2021年7月,源头与禄口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相关联,德尔塔变异株(Delta Variant)被确认为主要毒株,德尔塔毒株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潜力,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截至疫情高峰时期,南京市已累计报告超过200例本土确诊病例,并波及多个省市。
在疫苗接种方面,南京市乃至全国在疫情前已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1年7月底,南京市常住人口疫苗接种率已超过80%,主要接种的疫苗包括以下几种: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BBIBP-CorV):这是国内接种最广泛的疫苗之一,采用传统灭活技术,需接种两剂。
- 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同样为灭活疫苗,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需接种两剂。
- 康希诺生物的腺病毒载体疫苗(Convidecia):只需接种一剂,适用于紧急情况或快速接种需求。
- 其他疫苗如智飞龙科马的重组蛋白疫苗:部分人群也可能接种了这类疫苗。
这些疫苗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原始毒株的良好保护效力,面对德尔塔变异株,疫苗的效果如何成为公众关切的焦点。
疫苗在南京疫情中的实际效果
南京疫情为评估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多项研究和官方报告指出,疫苗接种虽不能完全阻断感染,但在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在南京确诊病例中,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人群重症比例显著低于未接种者,江苏省疾控中心报告称,接种疫苗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降低超过70%,这印证了疫苗的核心目标: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
- 减少传播链的扩展:尽管德尔塔毒株传染性强,但疫苗接种率高的人群中,疫情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南京市通过快速隔离和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社区传播的规模。
- 突破性感染的存在:南京疫情中也出现了“突破性感染”(即完成疫苗接种后仍被感染)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德尔塔毒株的免疫逃逸特性,但这类感染者多为轻症或无症状,进一步凸显了疫苗的防护价值。
专家指出,疫苗不是“金钟罩”,而是“减震器”,它们无法100%预防感染,但能大幅降低疫情对个人和医疗系统的冲击。
疫苗的局限性与未来挑战
南京疫情也暴露了疫苗的一些局限性,灭活疫苗对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下降,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针或改进疫苗配方,疫苗接种的不平衡性可能影响整体防控效果——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接种率相对较低,而这类人群正是重症高风险群体。
针对这些挑战,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已采取行动,南京市在疫情后加速了第三剂加强针的接种,并推广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公众教育也在加强,强调疫苗接种与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的结合的重要性。
疫苗是武器,但不是唯一武器
南京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疫苗接种的成果与不足,它告诉我们,疫苗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但不是万能药,在变异株频发的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弱势群体;保持警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归根结底,疫情防控是一场科学与人性的考验,疫苗是我们手中的盾牌,而理性与团结才是真正的力量。
通过南京疫情,我们不仅看到了疫苗的价值,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人类与病毒的漫长博弈中,科学接种、全球合作与持续创新,将是走向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