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突发新冠疫情,引发全国关注,Delta变异株的快速传播,让许多人开始质疑:疫苗是否依然有效?本文将从科学数据、实际情况和专家观点出发,探讨疫苗在南京疫情中的作用。
南京疫情背景与Delta变异株的特点
南京疫情主要由Delta变异株引起,该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等特点,据南京市卫健委通报,疫情在短时间内波及多个省份,确诊病例中包括已完成疫苗接种者,这自然引发公众担忧:疫苗是否无法抵御Delta株?
疫苗的有效性并非“全有或全无”,而是体现在多个层面,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疾控中心强调,疫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而非完全阻断感染,南京疫情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疫苗的有效性:数据说话
根据江苏省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在南京疫情中,完成疫苗接种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较低,且重症率显著低于未接种者,具体而言:
- 在确诊病例中,约80%的轻症患者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一剂。
- 重症和危重症病例中,未接种疫苗者占绝大多数。
- 接种全程疫苗(两剂)后感染的人群,症状普遍较轻,恢复更快。
这些数据表明,疫苗对Delta变异株仍具有保护作用,尤其在预防重症方面效果显著,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邵一鸣指出,国产灭活疫苗(如科兴、国药)对Delta株的中和抗体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能提供有效免疫屏障。
为何接种疫苗后仍会感染?
南京疫情中出现的“突破性感染”(即接种疫苗后感染)案例,是导致公众疑虑的主要原因,但这并非疫苗失效的表现,而是由以下因素造成:
- 病毒变异:Delta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降低了疫苗的防护效果,但并未完全突破免疫屏障。
- 个体差异:疫苗接种后,每个人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同,免疫力较低者(如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更易感染。
- 时间因素:疫苗保护效果随时间推移可能减弱,南京疫情中部分感染者是在接种疫苗数月后发病的。
尽管如此,突破性感染通常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这正体现了疫苗的价值——将新冠病毒从“致命威胁”转化为“可控疾病”。
疫苗与群体免疫:长期策略的关键
南京疫情再次凸显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尽管疫苗无法100%阻断传播,但高接种率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速度,减少重症和医疗资源挤兑,南京市在疫情后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最终控制了疫情蔓延。
全球经验也证明,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如以色列、英国),尽管面临Delta株冲击,但重症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接种率低的国家,疫苗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核心手段。
专家建议与未来展望
针对疫苗有效性,专家建议:
- 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和高危人群。
- 考虑加强针接种,以应对抗体水平下降和变异株挑战。
- 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与疫苗形成双重保护。
随着mRNA疫苗、二代疫苗等新技术的发展,疫苗对变异株的保护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南京疫情是一次压力测试,它提醒我们:疫苗是抗疫的重要武器,但并非唯一解方,科学防控、全球协作才是战胜疫情的关键。
南京疫情中,疫苗虽未完全阻断感染,但显著降低了重症和死亡风险,它就像一道“防火墙”,无法阻止所有火花,却能防止火势蔓延,面对变异株,我们不应怀疑疫苗,而应更积极地接种和配合防控,只有如此,才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