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济南市疾控中心的灯火依旧通明,流行病学调查员李静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紧盯屏幕上刚刚推送的协查信息——一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曾在济南西站转车,停留2小时47分钟,她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在30分钟内完成了密接者初步排查、重点场所定位和区县联动通知,这样的场景,自2020年以来已成为济南疫情协查工作的常态。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及重要交通枢纽,每日承接大量流动人口,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据统计,2022年1月至8月期间,济南市累计处理跨省协查信息达5,672条,省内协查信息超1.3万条,平均每日需处理60余起协查任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日益精密的疫情协查体系在高效运转。
科技赋能使济南疫情协查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溯源”的跨越,市公安局、疾控中心与大数据局联合开发的“泉城智能流调系统”,整合了交通枢纽刷卡数据、场所码扫描记录、支付平台时空信息等多元数据源,当接到协查任务后,系统可在10分钟内自动还原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并通过算法模型快速锁定密接人员,今年3月,该系统成功将传统需4小时的流调工作压缩至平均87分钟,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济南创新建立的网格化协查机制,将全市划分为1.2万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疾控人员和社区民警“三位一体”工作小组,一旦收到协查指令,相应网格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实现“15分钟上门采样,2小时完成管控”的高效运作,这种模式在4月天桥区疫情处置中成效显著,仅用6小时就完成了涉及3个街道、12个社区的协查管控,有效阻断了传播链。
跨区域协作是济南疫情协查的另一亮点,作为省会经济圈核心城市,济南与淄博、泰安、聊城等6市建立了“1+6”协查联动机制,开发了信息实时共享平台,当某市出现疫情时,济南可在1小时内推送相关密接者信息,并协助落实管控措施,这种区域协同模式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经受住了考验,成功处置了27起跨市协查事件,避免了疫情扩散。
疫情协查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济南市在协查过程中推行“一人一策”贴心服务,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物资配送和特殊医疗需求保障,历下区创建的“协查爱心包”,包含防疫物资、联系卡和温馨提示,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许多接受过协查管理的市民表示:“刚开始很紧张,但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关怀让我们安心。”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济南疫情协查工作仍在不断升级,市疾控中心主任表示:“我们正在开发新一代协查系统,将融合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实现对疫情风险的超前研判和精准干预。”
济南的疫情协查体系,既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每一次高效协查的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昼夜不停的坚守,是多项技术创新的大胆尝试,更是整座城市为保护人民健康所付出的共同努力,这种精准与温度并重的协查模式,不仅为济南筑起了坚固的防疫屏障,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济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