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里,沈河区的东顺城街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隧道,串联起盛京的皇城根记忆与当代市井的烟火气息,这条全长仅约1.5公里的街道,西接沈阳故宫的红墙碧瓦,东至繁华的中街商业区,如同一本摊开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城市变迁的印记。
东顺城街的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它紧邻清代盛京古城墙的东侧,曾是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顺城”通道,在清代地图上,这里是八旗驻防地与皇城禁区的交界带,担负着军事防御与城市连通的双重功能,城墙虽已湮没于历史,但街道走向与空间肌理仍保留着原始的脉络,行走其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与号角声在时空深处回响。
街道两侧的建筑犹如一部立体的编年史,西段毗邻故宫的区域,保留着青砖灰瓦的传统四合院,门楣上的雕花虽已斑驳,却仍能窥见昔日的匠人之心,其中几处被标记为历史保护建筑的院落,曾是清代官员府邸或商贾宅第,如今多数改为民居或文创空间,新旧功能在碰撞中达成微妙平衡,中段则混杂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砖楼与新建的商业综合体,玻璃幕墙与老旧窗棂相映成趣,记录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层叠痕迹。
东顺城街最生动的部分,莫过于其市井生活图景,清晨六点,早点铺的蒸汽率先打破沉寂:金黄的油炸糕、滚烫的豆腐脑、刚出炉的吊炉饼,香气裹挟着沈阳方言的吆喝声,织成一张温暖的生活之网,午后,树荫下常见对弈的老人,楚河汉界间的落子声与故宫传来的钟声偶然合奏,夜幕降临时,街道东侧与中街交界处霓虹闪烁,年轻人在网红咖啡馆与百年老字号(如李连贵熏肉大饼)之间穿梭,传统与现代在此完成日复一日的交接仪式。
这条街的特殊性,更在于它作为“文化过渡带”的职能,它既是游客从故宫前往中街的必经之路,也是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场域,旅游旺季时,举着小旗的导游向游客讲述“一座故宫半部清史”的故事,而街边修鞋匠人依旧低头敲打针线,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这种奇异的共生状态,使得东顺城街避免了纯粹景区化的命运,始终保持着真实的生活温度。
东顺城街也面临着历史街区共同的困境,部分老建筑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倾斜,产权复杂导致修缮推进缓慢,2019年启动的“盛京皇城综合改造工程”曾提出“微更新”理念,试图在保留街巷格局的前提下提升基础设施,但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居民需求与商业利益,仍是待解的难题,有民俗学者呼吁:“不仅要保护建筑实体,更要留住街道的生活记忆——那些祖传的手艺、延续的邻里关系、甚至特定的气味与声音,都是无形的文化遗产。”
值得期待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文创书店、非遗工作室等新业态,为老街注入了活化新思路,一家由三代人经营的老茶馆,在保留传统大碗茶的同时开设了清代茶文化展;青年艺术家将满文书法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带有城墙纹样的文创产品,这些尝试暗示着一种可能性:历史街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守旧,更在于创造性的传承。
东顺城街的故事,实则是沈阳城市发展的缩影,从军事要道到生活街区,从沉默的城墙伴生带到多元文化交汇处,它的每一次转身都呼应着时代脉搏,当我们谈论城市更新时,或许应当如东顺城街所示范的那样——既要有宏大的历史视角,也要珍视那些琐碎而鲜活的日常细节,因为真正的城市记忆,终究存在于柴米油盐与红墙碧瓦的交叠之处,存在于一代代人走过的每一块砖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