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暴发的新冠疫情,迅速波及全国多个省市,引发广泛关注,这场疫情由Delta变异株引起,其高传染性和快速扩散的特点,再次凸显了疫情防控的严峻挑战,在这场疫情背后,一个更专业且潜在风险巨大的话题——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ADE效应可能影响疫苗的有效性和疾病严重程度,本文将结合南京疫情,探讨ADE效应的科学机制、现实影响及应对策略。
回顾南京疫情的关键节点,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在例行检测中发现多名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经基因测序确认,病毒为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株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基本再生数(R0)估计高达5-8,远高于原始毒株,疫情迅速扩散至江苏、湖南、四川等十余个省份,导致超过1000例本土感染,政府迅速采取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旅行限制等措施,最终在8月下旬控制住疫情,南京疫情不仅暴露了机场等关键节点的防控漏洞,还凸显了变异株对现有疫苗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ADE效应成为科学家和公众担忧的焦点,ADE(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是一种免疫现象,当个体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抗体后,这些抗体在某些情况下非但不能中和病毒,反而会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导致更严重的疾病,ADE效应在登革热、SARS和MERS等病毒中已有记载,登革热病毒二次感染时,先前产生的抗体可能结合病毒,却无法有效中和,反而帮助病毒进入细胞,引发重症。
对于新冠病毒,ADE效应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变异株上,Delta株的刺突蛋白发生多个突变(如L452R和P681R),这些突变可能改变病毒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研究表明,某些新冠变异株在低浓度抗体存在下,感染细胞的能力增强,这暗示了ADE的可能性,在南京疫情中,尽管疫苗覆盖率较高(中国当时已接种超10亿剂疫苗),但部分突破性感染病例出现重症,这引发了疑问:是否Delta株在某些个体中触发了ADE效应?尽管尚无直接证据证明ADE在南京疫情中大规模发生,但科学家警告,变异株的持续进化可能增加这一风险。
ADE效应对公共卫生的 implications 深远,它可能削弱疫苗的保护效果,南京疫情数据显示,疫苗对Delta株的有效性有所下降,但仍能预防重症和死亡,但如果ADE效应成为现实,疫苗可能需要更新或加强针调整,以针对变异株,ADE可能影响群体免疫策略,如果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反而增强疾病,那么大规模免疫活动需更加谨慎,强调精准免疫监测和个性化疫苗方案。
如何应对ADE的潜在威胁?南京疫情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方向,一是加强病毒基因组监测,快速识别变异株,南京疫情初期,基因测序迅速确认Delta株,为防控提供了关键信息,需全球合作共享数据,跟踪变异株的演变,二是推动疫苗研发的灵活性,多家药企已启动针对Delta株的疫苗更新工作,同时探索广谱冠状病毒疫苗,以应对可能出现的ADE风险,三是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南京疫情中,公众积极配合防控,但对ADE等专业概念了解有限,提高科学素养,避免 misinformation,有助于减少恐慌。
南京疫情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更是对全球抗疫能力的考验,ADE效应作为潜在风险,提醒我们新冠病毒的复杂性,通过科学研究、全球协作和公众参与,我们能够 mitigate 这些风险,迈向疫情终结,持续 vigilance 和创新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