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热浪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长三角地区的平静,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防疫漏洞,很快演变为一场波及全国多个省份的传播链,而与南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安徽省,首当其冲成为这波疫情的重灾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合肥……一个个安徽城市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勾勒出一幅跨省疫情传播的清晰图谱。
南京疫情向安徽蔓延的速度令人震惊,7月22日南京报告确诊病例后,仅隔两天,安徽芜湖就发现了首例关联病例,随后几天,马鞍山、和县、滁州等地相继“失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病例大多有南京旅居史或与南京来皖人员有密切接触,地理上的毗邻关系、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人员上的频繁流动,共同构成了疫情快速扩散的通道。
疫情跨省传播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区域一体化与公共卫生管理之间的张力,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与安徽各地之间每天有大量通勤人流,数据显示,每年从安徽各地前往南京务工、就医、就学、旅游的人数达数百万人次,这种高度融合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平时是经济活力的体现,在疫情期间却成为病毒传播的加速器。
安徽各地的应急响应机制面临严峻考验,芜湖市第一时间启动全员核酸检测,马鞍山封闭管理相关小区,滁州暂停各类聚集性活动……这些措施虽然迅速,但也暴露出基层防疫的诸多短板:流调人员不足、检测能力有限、物资储备不均等问题在压力下显现,一位基层疾控工作者坦言:“我们虽然有过防控经验,但面对德尔塔毒株如此强的传染力,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疫情防控中的区域协作机制在此次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却也存在不足,南京疫情初期,相关信息共享不够及时充分,导致安徽各地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完整密接者信息,这种情况在疫情发生两天后才得到改善,凸显了跨省防疫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虽然建立了区域合作框架,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联动方面,仍缺乏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
这波疫情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双重挑战,安徽省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应对疫情,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生产的影响,合肥、芜湖等地的部分企业生产受到波及,餐饮、旅游等行业再次遭遇冲击,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治理者面临的难题。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南京疫情波及安徽的现象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在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通过高度连接的社会网络迅速放大,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坚韧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不仅要强化单个城市的防控能力,更要构建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
此次疫情也为未来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二是要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防疫协调机制;四是要推动公共卫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优平衡。
南京疫情波及安徽,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检验,它检验了我们的防疫体系,检验了区域协作机制,也检验了社会治理能力,面对可能长期存在的疫情风险,我们需要从每次疫情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更加健康 resilient 的社会,我们才能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