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大学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首当其冲,南京大学随即将校门管控升级,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往日可以自由进出的校园,突然设立了体温检测点和身份核验通道,这种转变并非南大独有,却是中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缩影,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封闭时长达19个月,校外人员入校申请通过率不足疫情前的15%。
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2020年至2021年间,南京大学实行了分级分类管控体系,校内师生凭电子通行证出入,校友需提前3个工作日通过官方渠道申请,而普通公众则基本无法进入校园,这种“非必要不入校”的政策虽然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却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大学与社会的物理隔离逐渐演变为知识传播的屏障,曾经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术讲座突然变得遥不可及,那些习惯到大学校园感受学术氛围的市民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
疫情期间南大的封闭管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仔细研究其政策演变,可以发现三个明显阶段:2020年上半年全面封闭期,校外人员一律不得入校;2020年秋季至2021年春季的相对封闭期,允许经审批的公务往来;2021年夏季以后的动态调整期,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灵活调整开放程度,这种精细化管理体现了高校在多重压力下的艰难平衡——既要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又要维持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疫情防控给大学开放传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2%的教职工认为封闭管理对学术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跨校合作和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陷入停滞,83%的受访市民表示希望高校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恢复部分开放,因为大学公共资源已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需求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形成了到高校校园锻炼、参观展览的习惯。
疫情中的南大尝试了多种创新方式来弥补物理隔离带来的缺憾,虚拟校园导览系统、线上公开课、云端博物馆等数字化开放形式纷纷上线,2021年,南大线上讲座参与人数达到历史新高的37万人次,是疫情前线下讲座年均参与人数的16倍,这种数字化转型意外地打破了地理限制,使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数字鸿沟问题也随之凸显——那些不熟悉互联网操作的群体实际上被排除在这种新型开放模式之外。
后疫情时代,南京大学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模式,2022年上半年,学校开始试行“预约入校”制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放出有限名额供公众申请,这种有限开放既满足了社会对高校资源的渴求,又保持了必要的管控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带来的管理模式变革可能永久改变大学的开放形态,混合式学术活动、线上资源开放、分时段分区开放等创新做法很可能被保留下来,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大学开放生态。
大学本质上是以知识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开放性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维护大学的开放本质?如何平衡管理便利性与知识共享的公益属性?南京大学的疫情应对经验表明,完全封闭不可取,完全开放不现实,而寻找中间路径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和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未来大学的开放模式很可能走向多元化、智能化和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人流量,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安全监测,通过预约系统平衡供需关系,大学校园可以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南京大学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危机不仅是挑战,也是重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契机,只有在保障安全与保持开放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大学才能真正履行其作为知识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