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中国多个城市,天津成为国内首个正面迎战奥密克戎的城市,1月8日,天津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1月9日,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宣布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事实上进入"半封城"状态,1月11日,天津市进一步收紧防控措施,要求非必要不离津,所有公共场所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戴口罩三件套,这种严格管控状态持续到1月31日,随着社会面清零,天津市逐步解封,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整个封控期历时23天,期间完成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
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其疫情防控政策一直备受关注,2022年以来,南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新数据显示,南京目前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市民需每72小时完成一次核酸检测方可进入公共场所,公共场所严格执行测温、扫码措施,餐饮场所控制人流密度,外地来宁人员需提前通过"来宁返宁人员网上报备系统"进行登记,并根据风险等级落实相应健康管理措施。
比较两座城市的防控策略,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天津面对奥密克戎突袭,采取了快速封控的强力措施,以短期社会成本换取长期安全;南京则更多依靠常态化监测和精准防控,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中国疫情防控"因地制宜"的特点。
疫情防控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也检验社会的凝聚力和韧性,天津封城期间,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医务人员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的社区工作者连续多日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医务人员在严寒中坚持核酸采样,手被冻得通红;志愿者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这些平凡人的非凡奉献,构成了疫情防控最坚实的基础。
南京的疫情防控则展现出科技的力量。"核酸检测地图"实时显示各检测点排队情况;"场所码"系统精准记录人员流动轨迹;大数据分析帮助快速锁定风险人群,科技不仅提高了防控效率,也减少了人力成本,使防控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经过两年多的抗疫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疫情防控体系,天津的快速封控和南京的精准防控,都是这一体系的具体应用,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防控策略还会不断优化调整,但无论如何变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根本原则。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也是防控成果的受益者,遵守防疫规定、配合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对整体防控成效至关重要,天津和南京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最终战胜疫情。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风险持续存在,天津和南京的疫情防控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参考,相信通过不断总结优化,中国能够更好地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安全,迎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