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浦东新区某隔离点的值班电话响起,工作人员接起后,电话那头是一阵沉默,随后传来略带迟疑的台湾口音:“请问...这里能提供帮助吗?”短暂的交流中,工作人员得知来电者是位在上海工作的台胞,因不熟悉大陆防疫系统而忐忑求助,这个看似普通的咨询电话,却映照出台海两岸特殊时期相互依存的现实困境。
上海疫情局作为抗击疫情的指挥中枢,在2022年春季面临空前压力,当这座国际大都市按下暂停键,包括数万名台胞在内的所有在沪人员都成为防疫体系的守护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上海长期居住的台湾同胞超过15万人,他们中有企业高管、留学生、艺术家和普通上班族,疫情局的热线电话成为生命线,每天接听数以千计的求助信息,其中不乏来自台湾同胞的咨询。
台北来电的另一端,是忧心忡忡的亲人,海峡对岸的家属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上海疫情信息,却常因信息不完整而产生误解和焦虑,许多台胞家庭出现“两岸双焦虑”现象——在上海的台胞面临生活物资采购困难,在台北的家人则因媒体报道而过度恐慌,有在沪台商坦言,那段时间每天要接听十几通来自台湾亲友的关心电话,不得不反复解释实际情况。
疫情中的通信成为跨越海峡的情感纽带,上海台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3月至5月期间,沪台之间的通信量较平时增长了三倍以上,除了亲人间的私人通话,还有大量来自台湾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慰问与咨询,一些台湾医疗专家也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与大陆同行分享防疫经验,形成非官方的专业交流渠道。
两岸防疫合作的隐形网络在危机中悄然显现,虽然政治层面存在分歧,但民间社会通过实际行动构建起互助机制,上海台办专门设立了台胞服务热线,与疫情局协同工作;一些台资企业主动提供物流配送资源;在沪台青组成志愿者团队,帮助独居老人和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这些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在官方架构之外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支持系统。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公共卫生危机揭示了两岸社会的高度互联性,以上海为例,台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总数的近十分之一,两岸通婚家庭超过3万个,每年往来沪台的旅客达百万人次,这种深度的社会经济融合,使得任何一方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疫情提醒人们,无论政治层面如何变化,两岸人民已经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那通来自台北的咨询电话最终得到了圆满解答,上海疫情局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防疫政策,并告知台胞专属服务渠道,这样的场景在那些日子里不断重演,每一次通话都是两岸民间互信的细微积累,或许正如一位疫情局工作人员所说:“电话那头的台湾口音提醒我们,防疫不仅是上海的事,更是两岸共同的责任。”
疫情终将过去,但上海疫情局与台北来电之间的故事值得铭记,它告诉我们,在政治分歧之外,两岸人民有着最朴实的情感联结和最现实的生命关怀,当下一次危机来临之时,或许我们能更从容地拿起电话,说出那句被疫情验证过无数次的问候:“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因为无论海峡两岸的局势如何变化,民间社会的互助与关怀永远是最坚固的桥梁。